在晚明中國文化史上,邢慈靜這位以擅長詩書畫而馳名當(dāng)時的才女,造詣非凡而身世坎坷。她的祖籍,是我們滄州任丘。
據(jù)史籍記載,山東臨邑邢氏家族是明初奉旨由河間府任丘縣(現(xiàn)為滄州的縣級市任丘市)移民去的。邢慈靜的曾祖父邢政官至岢嵐州知州,祖父邢溥任博野縣教諭,父親邢如約為德王府御醫(yī),加封御史,母親萬氏出身德平的元代駙馬府之家,系蒙古皇室貴族血統(tǒng),日常生活中手不釋卷。這就足見邢慈靜的家庭文化底蘊(yùn)十分深厚。
邢慈靜的哥哥邢侗,別號來禽生、方山道民等,人稱來禽夫子。明萬歷二年進(jìn)士,曾做到四品官。他擅長吟詩作畫,尤以書法著稱,與董其昌并稱“北邢南董”,又列“晚明四家”(邢侗、張瑞圖、米萬鐘、董其昌)之首,聲望顯赫?,F(xiàn)在有他的《來禽館真跡》叢帖傳世。
邢慈靜(公元1572年-1634年),號蘭雪齋主、蒲團(tuán)主人,晚號鳴玉,工詩文書畫,與兄侗齊名,與東晉衛(wèi)夫人、元代管道升并稱“書壇三才女”,又與濟(jì)南的李清照合稱“齊魯兩才媛”。她博覽強(qiáng)記,《邢氏家乘》中說,她在眾多典籍中隨意抽檢一本書,都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。邢慈靜自幼才思敏捷,她的九嫂指石榴為題考她,她隨即吟出一詩:“榴花小院開未殘,綠葉成蔭子一團(tuán)。為語主人須愛惜,休教風(fēng)雨鬧酸酸?!痹⒁馍罹Z言幽默,眾人無不叫絕。
然而,這樣一位才女,卻遭遇了婚姻的不幸。她28歲時與大同知府、原籍山東武定府(今惠民縣)的回族人馬拯成親,做了偏房(馬拯早有妻與子)。雖然夫妻感情篤深,但聚少離多。邢慈靜生有一子,不久馬拯病死于貴州左布政使任上,她抱子攜仆,歷盡艱辛運(yùn)靈柩回了丈夫的故鄉(xiāng)武定府,婆家卻以馬拯娶了漢人妻子為由,拒絕馬拯入葬祖塋,更不接受這位兒媳婦。邢慈靜只得帶著兒子回娘家守寡。在歷盡家道中落,父母、兄長邢侗去世后,她一心禮佛、吟詩、作畫,卓然獨(dú)立。然而后來她的兒子、長孫早逝,她更遭打擊,于凄涼悲痛中離世,享年62歲。
然而生活的苦難卻使邢慈靜的藝術(shù)水平達(dá)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,她的詩作與散文風(fēng)神俱足,高雅勁健,痛快淋漓,絕無小氣柔弱之弊。她著有《蘭雪齋集》《飛飛草》詩集、《追筆黔途略》和蘸血所作的《為夫請恤典疏》之文,感天動地。
(來源:滄州晚報(bào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