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之萬(1811—1897年)字子青,號鑾坡,直隸南皮人,張之洞兄。道光二十七年進士;同治間,署河南巡撫,移督漕運,歷江蘇巡撫、閩浙總督。光緒中,光緒八年,為兵部尚書,后調刑部。十年,入值軍機處,兼署吏部尚書。后為協(xié)辦大學土、體仁閣大學士、東閣大學士。二十二年(1896)年老致仕,賞食全俸。二十三年,卒,年八十七歲,贈太保,謚文達,入祀賢良祠。
畫承家學,山水用筆綿邀,骨秀神清,為士大夫畫中逸品。初與戴熙討論六法,交最相契,時稱南戴北張。書精小楷,唐法晉韻,兼擅其勝,有《張文達公遺集》。
人物生平
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狀元,官至大學士。歷任修撰、河南學
張之萬像
張之萬像
政、內閣學士、禮部侍郎兼署工部等職。同治元年(1862年)偕太常寺卿許彭壽等,匯輯前代帝王及垂簾事跡可法戒者呈上 ,賜名《治平寶鑒》。后署河南巡撫,督師鎮(zhèn)壓捻軍。遷河道總督、漕運總督。 九年,任江蘇巡撫。次年,來滬查閱江南制造總局一切機器,赴松江巡視海塘。調任浙閩總督,繼又抵上海巡視海塘工程,并與曾國藩接見日、英、法、美等八國領事。又同曾國藩會奏必須趕修寶山海塘。檄候補知府厲學潮負責修俊吳松江(今蘇州河)。復與曾國藩會奏續(xù)議江蘇水師事宜。光緒八年(1882年),為兵部尚書,后調刑部。十年,入值軍機處,兼署吏部尚書。后為協(xié)辦大學土、體仁閣大學士、東閣大學士。
人物履歷
張之萬,字子青,南皮南街人。四歲開始讀書,十八歲進學。道光十九年(1837)丁酉科撥貢。十九年(1839)以七品京官分刑部學習行走。二十年(1840)中庚子科舉人。道光二十七年(1847)會試,以一甲一名狀元及第,授翰林院修撰。二十九年(1849)充任湖北省副考官。
人物事跡
咸豐元年(1851)充河南正考官。次年八月放河南學政。三年(1853)林鳳祥、楊開芳率太平軍北伐,張之萬奏請直隸、山東、陜西、安徽四省軍隊到河南鎮(zhèn)壓,并請派大員督辦地方團練,親自捐獻軍餉,致太平軍北伐受阻。成豐四年(1854)太平軍進攻直隸,大敗訥爾經(jīng)額于臨沼關,連克交河、獻縣、滄州、青縣、靜海等地,前鋒逼近天津。張之萬獻計,在靜海設防。咸豐六年(1856)調張之萬回京,充日講起居注官,入上書房。八年(1859)教授鐘、孚兩郡王.讀書,與恭、醇兩親王往來密切。九年(1859)補授翰林院侍讀,充會試同考官。七月,英法聯(lián)軍進攻大沽口,張之
萬奉旨與軍機大臣焦祜瀛、御史陳鴻翊督辦團練。十一年(1861)七月,咸豐帝于承德病死。同治繼位。怡親王載垣,戶部尚書肅順等八大臣總攝朝政。張之萬依附于慈禧太后、恭親王、醇親王之下,與醇親王秘密籌劃殺害肅順等計劃。
雷霆手段
后肅順等被捕,張之萬援引嘉慶朝殺和珅一案,力主置之重典。結果,怡、鄭二親王賜死,肅順斬首,其他五臣革職治罪。由此深得慈禧太后信任,升詹事府詹事,兼署工部左侍郎。不久,擢內閣學士,同治元年(1862)升禮部右侍郎,兼工部左侍郎。三月,張之萬與許彭壽等編纂《治一平寶幸監(jiān)》。書成,深得慈禧歡心和賞識,賞賚珍物甚多。九月,御史劉毓楠奏劾河南洛陽知府任桂擅殺李書聲,副將楊飛雄擅殺汝州魯山縣李詹事,朝廷命張之萬按察。張之萬至河南后,詳勘有關人員,回朝實奏,河南官吏擅殺、罰銀、浮收、苛派等情形。清廷降旨,巡撫鄭元善、知縣任桂、副將楊飛雄被降級、革職。張之萬署河南巡撫。不久,先后數(shù)次上疏,力主變通折漕、改革地方稅收辦法,得清廷信任。時捻軍張樂行擊破渦河南北,義民大起。張請清帝調按察使張汝梅、道員袁保莊(袁世凱的嗣父)共署河南軍務,擢張曜為總兵,改袁甲三舊部九百人,做為親軍。此時,張樂行率捻軍進攻渦河。臨漳、內黃農(nóng)民紛紛響應。
巧施計謀
張之萬遣總兵李世玉、楊玉春、余際昌率部鎮(zhèn)壓。牽制搖擺不定的團練苗沛霖。十二月,張之萬在汝州督師,用強力拖住陳大喜的進攻,命總兵張曜、余際昌襲擊捻軍張鳳舞部。張鳳舞無援戰(zhàn)敗被殺。光緒二年(1876)張之萬實授河南巡撫。張曜擊陳大喜部,難以取勝,被張之萬革去總兵職務,總兵李世玉攻捻軍不利,受到摘去頂戴處分,張之萬遣余際昌、趙鴻舉連營環(huán)堵,企圖切斷捻軍西南聯(lián)系。奏調東三省軍隊協(xié)助,購置馬匹、器械,充實騎兵。二月,陳大喜占據(jù)楊寨牽掣清軍,張之萬飛檄余際昌進攻土扶橋捻軍;總兵陳祿興、趙鴻舉進攻張崗捻軍。四月,苗沛霖反清。豫、皖震動,起義軍于方寨設伏,全殲余際昌部,余亦陣亡。張之萬再調張曜赴張崗,與團練大臣毛昶熙所遣清軍,四面環(huán)擊。激戰(zhàn)累月,汝南捻軍失敗。
指揮失利
張崗捻軍失敗后,張之萬屯兵徐州,節(jié)制河南諸清軍。八月,亳州起義軍攻徐州,連破大莊、保全兩寨,直取開封。開封知府湯聘珍和他的親軍守城,張曜急救,保住開封。張之萬因指揮失利,被降二級留任。
十月,捻軍藍大順由山陽、商州向西坪進發(fā),與張宗禹會合。西坪,是清軍多隆阿大營轉運重地,位置十分重要。清廷命張之萬嚴防。張之萬遣鄉(xiāng)勇會同張曜進攻,敗張宗禹于重陽店,乘機襲占西坪,藍大順敗走。十二月,張之萬督師洛州,鎮(zhèn)壓皖、楚捻軍。同治三年(1864)張之萬以馬隊配合張曜部,捻軍。因大雪,遲滯行動。張之萬將宋慶由安徽調往河南,令王文行部攻黃梅寨,吳元炳、范文美、蘇克金攻南召;額爾固善和宋慶扼踞石橋鎮(zhèn)。張宗禹于北河口突破清軍包圍圈,進抵橋灘。張之萬率各路清軍追擊,命宋慶截斷捻軍與太平軍會合路線。張之萬移師南陽,克汝南,殺捻軍首領趙國良。同治四年(1865)正月,捻軍襲擊開封,張之萬率兵由襄陽往援。三月,張宗禹率軍擊曹州,張之萬令張曜會剿。四月,張之萬被調署理河東(淮河以東)河道總督。五月,捻軍在曹州高樓寨設伏,全殲僧軍,擊斃僧格林沁。張之萬因“督剿"不利,貶去二品頂戴、革職留任。八月,新任河南巡撫吳昌壽領兵赴徐州,省城空虛,捻軍進逼開封。張之萬派河防清軍防守要寨,阻止義軍過河得逞。九月,賞還二品頂戴,補授河道總督。同治五年(1866)八月,調任漕運總督,因里下河(江蘇江北運河以東通稱)為江淮財賦要地,而清淮地區(qū)又為里下河門戶。洪澤湖、成子河(今不詳)、六塘河(江蘇宿遷縣東,泗陽縣北)皆清淮要地,張之萬調重兵設防,又調湘軍洋槍隊三千余人與清淮炮船相輔。十二月,東捻起義軍突破六塘河,占領鹽河兩岸,準備與西捻會師。張之萬檄總兵姚廣武、張從龍配合水陸各軍,攻打東捻義軍。賴文光被俘,。東捻軍全軍覆沒。張之萬因鎮(zhèn)壓捻軍有“功”,賞頭品頂戴花翎。同治七年(1868)閏四月,張之萬赴臺兒莊鎮(zhèn)壓西捻,八月,西捻軍遇伏失敗。九年(1870)張之萬調江蘇巡撫,九月補授閩浙總督。
人物結局
同治十年(1871)十月,因年逾六旬,奏請回藉養(yǎng)親。光緒八年(1882)正月,復召入見,授兵部尚書,賜紫禁城騎馬。九年(1883)調補刑部尚書;十年,(1884)三月,奉旨入軍機處學習行走,兼署吏部尚書,協(xié)助慈禧向各省索款,籌建頤和園事宜。九月,充上書房總師傅。十一年(1885)十一月,任刑部尚書,協(xié)辦大學士。十二年(1886)二月,賞穿黃馬褂。十月,充會典館正總裁十五年(1889)補授大學士,管理戶部。光緒大婚,加太子太保銜,授體仁閣大學士。十八年(1892),授東閣大學士。二十年(1894)以總辦慈禧六旬萬壽慶典,賞雙眼花翎賜用紫韁。二十二年(1896)年老致仕,賞食全俸。二十三年(1897),五月十五日卒,年八十七歲。因生前鎮(zhèn)壓捻軍起義“功",賞陀羅經(jīng)被,照大學士例賜恤,贈太保。謚“文達”,入祀賢良祠。
據(jù)《南皮縣志》記述:“清*張之萬墓,雙廟北,1954年被盜,毀壞”。
趣聞軼事
張尚書之萬,畜一紅馬,甚神駿,嘗日行千里,不喘不吁。有軍人見而愛之,遣人來買,公不許。固請,之萬無奈,遂牽而去。未幾,馬送回,之萬怪之,詢其故,曰:“方乘,遂為掀下。連易數(shù)人,皆掀墜。此乃劣馬,故退之?!敝f求之不得,遂退金收馬。比公乘之,馴良如故。蓋此馬愿從主也 。
譯文 :
張尚書張之萬,養(yǎng)了一匹紅馬,非常神勇,曾經(jīng)日行千里,卻沒有氣喘吁吁。有一個軍人看見非常喜愛,派人來買,張之萬不答應。那人一定要買,張之萬無奈,于是讓那人牽了去。沒過幾天,馬被送了回來,張之萬很奇怪,詢問緣故,那人說:“剛剛騎上去,就被馬掀了下來。連連換了幾個人,都被掀了下來。這匹馬是劣馬,于是退回來。”張之萬求之不得,于是退回了錢收回了馬。等到張之萬乘馬時,非常溫馴,和以前一樣。原來是這匹馬希望跟隨主人。
歷史年鑒表
1837年 道光十九年(1837)丁西科撥貢。
1839年 十九年(1839)以七品京官分刑部學習行走。
1840年 二十年(1840)中庚子科舉人。
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(1847)會試,以一甲一名狀元第,授翰林院修撰。
1849年 二十九年(1849)充任湖北省副才官
1851年 咸豐元年(1851)充河南正考官。次年八月放河南學政
1853年 三年(1853)林鳳祥、楊開芳率太平軍北伐,張之萬奏請直隸、山東、陜西、安徽四省軍隊到河南鎮(zhèn)壓,并請派大員督辦地方團,親自捐獻軍餉,致太平軍北伐受阻。
1854年 咸豐四年(1854)太平軍進攻直隸,大敗訥爾經(jīng)額于臨關,連克交河、南皮、滄州、青縣、靜海等地,前鋒逼近天津。張之萬獻計,在靜設防。
1854年 同治三年(1854)張之萬以馬隊配合張曜部,先破白土崗,令總兵吳在升三面合圍,留出南召一面,故意暴露弱點,誘張宗禹出戰(zhàn),由蘇克金馬隊掩殺,計劃一舉殲滅捻軍。
1856年 咸豐六年(1856)調張之萬回京,充目講起居注官,入上書房。
1859年 八年(1859)教授鐘、孚兩郡王讀書,與醇兩戔為密切。
1859年 九年(1859)補授翰林院待讀,充會試同考官。七月,英法聯(lián)軍進攻大沽口,張之萬奉旨與軍機大臣焦瀛、御史陳鴻督辦團練。
1861年 十一年(1861)七月,咸豐帝于病死。同治繼位。怡親王載垣,戶部尚書肅順等八大臣總攝朝政。張之萬依附于慈禧和醇二親王這下,與李鴻章、醇親王秘密籌劃殺害肅順等計劃。
1862年 同治元年(1862)升禮部右待郎,兼工部左待郎。
1865年 同治四年(1865)正月,捻軍襲擊開封,張之萬率兵由襄陽往援。
1866年 同治五年(1866)八月,調任漕運總督,因里下河(江蘇江北運河以東通稱)為江淮財賦村,而清淮地區(qū)又為里下河門戶。
1868年 同治七年(1868)閏四月,張之萬赴臺兒莊鎮(zhèn)壓西捻,八月,西捻軍遇伏失敗。
1870年 九年(1870)張之萬調江蘇巡撫,九月補授閩浙總督。
1871年 同治十年(1871)十月,因年逾七旬,奏請回藉養(yǎng)親。
1876年 光緒二年(1876)張之萬實授河南巡撫。
1882年 光緒八年(1882)正月,復召入見,授兵部尚書,賜紫禁城騎馬。
1883年 九年(1883)調補刑慈禧向各省索款,籌建頤和園事宜。九月,充上書房總師傅。
1885年 十一年(1885)十一月,任刑部尚書,協(xié)辦大學士。
1886年 十二年(1886)二月,賞穿黃馬褂。十月,充會典館正總裁。
1889年 十五年(1889)補授大學士,管理戶部。光緒大婚,加太子太保銜,授體仁閣大學士。
1892年 十八年(1892)授東閣大學士。
1894年 二十年(1894)以總辦慈禧六旬壽慶典,賞雙眼花翎,賜用紫韁。
1896年 二十二年(1896)年才 ,賞食全俸。
1897年 二十三年(1897)五月十五日卒,年八十七歲。因生前 鎮(zhèn)壓農(nóng)民起義“功”,賞陀羅經(jīng)被,照大學士例賜恤,贈太保。謚“文達”入祀賢良祠。